蠕变疲劳试验机是一种用于模拟材料在高温和循环载荷共同作用下失效行为的精密设备。其工作原理是结合了疲劳试验的动态循环加载和蠕变试验的静态恒载保持。
一、试验机工作原理
试验机核心系统包括:
加载系统:通过伺服电机或液压作动筒,对试样施加精确可控的轴向拉-拉或拉-压循环载荷。
加热系统:通常采用高频感应炉或电阻炉,将试样加热并稳定在目标温度(通常高于材料熔点的0.3倍以上)。
测量与控制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载荷、应变(通常使用引伸杆连接试样的标距段)和温度,并通过闭环控制系统确保测试参数严格按预设波形(包括载荷、保持时间)运行。
典型的蠕变-疲劳试验波形是在一个疲劳循环中,在峰值载荷或谷值载荷处引入一个保持时间。在此期间,载荷恒定,但材料因高温会持续发生蠕变变形,从而引入蠕变损伤。
二、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机制解析
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是指两种损伤机制并非简单叠加,而是相互加速,导致材料寿命远低于纯疲劳或纯蠕变预测结果。其微观机制主要源于:
晶界滑移与空洞形核:在疲劳循环的拉伸保持阶段,高温和恒定应力的共同作用促使晶界发生滑移,并在晶界障碍物(如第二相粒子、三晶交结点)处产生应力集中,导致蠕变空洞形核。随后的循环载荷会加速这些空洞的长大和连接。
环境氧化与裂纹扩展:高温环境使材料表面剧烈氧化。在保持时间内,氧沿晶界扩散,形成脆性氧化物,削弱晶界强度。疲劳循环产生的反复塑性变形会破坏表面氧化膜,暴露新鲜金属,并促使氧化沿晶裂纹萌生和扩展。
应力松弛与再分配:在保持期内,由于蠕变变形,材料内部的应力会发生松弛。当载荷再次变化时,应力需要重新分配,这种反复的松弛-再分配过程会加剧微观结构的损伤累积。
总结而言,蠕变疲劳试验机通过“循环加载+恒载保持”来物理模拟工况。其交互作用机制的本质是:疲劳载荷为蠕变损伤(空洞、氧化)提供形核地点和驱动力;而蠕变过程(空洞、氧化脆化)又为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创造了捷径,二者协同作用,最终导致材料的早期失效。